欢迎您的访问! 今天是

公司产品

澳门新浦新京5197(中国)有限公司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度)

作者:植物保护一级学位点 发表时间:2022-05-11 访问次数: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秉承“修德博学,敬业创新”的院训,立足我国无可替代的生物资源优势和西南区位优势,瞄准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前沿,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植物保护方向的重大需求,面向农业生产主战场,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国际视野、团队精神,能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构筑我国西南边陲生态安全屏障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本学科现有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博士授权点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入侵生物学、植物营养与病害控制5个二级博士点;硕士授权点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入侵生物学4个二级硕士点。围绕本学科在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领域的优势,从遗传、物种和生境多样性三个层次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基本条件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现有导师66人,其中博导33人,硕导33人;教授43人,占65%,副教授23人,占35%;具有博士学位56人,占85%;45岁以下有21人,占32%。导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中外聘2人,教育部学部委员1人,全国研究生教指委委员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5人,云岭教学名师及云岭学者3人,云南省学科带头人6人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兴滇人才2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共计10个。形成了一支学历及学缘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团结合作,教学及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团队队伍。

三、人才培养

植物保护学科各学位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将党建与学位点建设和人才培养相融合,以立德树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公司产品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导师团队立足实际,加强科研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了以德为先的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以时代楷模朱有勇院士领衔的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一线培养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学农知农爱农、甘于奉献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彰显了澳门新浦新京5197公司党建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建设成效。本年度,各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党员159人,博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入选了教育部百个研究生党支部,5名导师荣获建100周年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云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学位点研究生以植物保护领域的重大难题为导向,研究利用云南丰富的遗传、物种、生境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原理与技术,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本年度,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和自然基金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19项,横向项目51项(其中,2021年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和自然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26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41篇,授权专利37项,发布标准1项。获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篇。国家奖学金9项,省政府奖学金9项,校级奖学金243项。省级三好员工5人,省级优秀员工干部1人。省级先进班集体2个。员工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63项。全国老员工英语竞赛A类三等奖1项、C类三等奖2项。国家级创业创新成果奖2项;省部级老员工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各类优秀省部级奖8项。各类优秀校级奖38项。本年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地厅级教学成果奖7项。

四、服务贡献

(一)科研成果转化

本年度,学科成果转化收入共160万元,包括“一种防治番茄黄瓜白粉病功能叶面肥和应用”专利转让给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果转化收入为80万元,玉米自交系C29011和玉米自交系14A011的使用权分别转让给四川奥力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文山州农业科学院,获转让收入80万元。

(二)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

1、利用遗传多样性解决农业发展“卡脖子”难题

2、利用物种多样性解决限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3、利用生境多样性解决限制云南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难题

(三)服务社会发展

构建科技教育扶贫新模式,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学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依托西南地区资源禀赋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专业特色,创新了面向边疆贫困地区的科技和教育扶贫新模式。一是动员教师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组建了一支院士专家科技扶贫团队,驻村开展科技扶贫。充分挖掘边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在山区发展林下有机中药材产业,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在河谷区发展冬季特色水果蔬菜等产业,把“冬闲田”变成“致富田”。构筑了“科技+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扶贫模式。近三年来,科技扶贫成就了冬马铃薯、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早熟葡萄等一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冬马铃薯基地、早熟鲜食葡萄基地、林下有机三七基地,谱写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的大地论文,助推了澜沧、会泽、剑川、姚安、南华等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二是围绕边疆“直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重大需求,重点解决扶贫扶志扶智中应用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自2016年起,开设院士专家技能扶贫班,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把教案融于技术操作过程,把学习成绩落实在学员劳动成果上,手把手教、面对面学,2021年度培养了林下三七有机种植、冬季马铃薯种植、冬早蔬菜等10个班600名“直过民族”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学成回乡后,全部实现脱贫,其中50%的学员带动了家人和亲戚脱贫,10%的学员带动了全村群众脱贫。这些乡土人才不仅在脱贫攻坚中做出了显著成效,而且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科技扶贫的创新和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党的刊物及各种媒体多次报道了本中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应用型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事迹和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教育扶贫的社会服务经验。在本中心的直接支撑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竹塘乡科技扶贫项目被确定为首批“全国脱贫攻坚交流考察点”,澜沧县荣获“十大马铃薯主食化示范县”称号。2021年2月,朱有勇院士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五、存在的问题

1.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待调整

2.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长效激励机制不完善

3.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团队建设的互促与联动不够

4.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

六、下一年建设计划

1.继续强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

2)进一步完善教学中心地位的长效激励机制

3)进一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探索

4)强化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促联动

2.进一步打造有影响力的团队队伍

1)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人才吸引力,平衡学科发展

2)进一步推进教师在教学方向的投入

3.不断完善和强化教学资源

1)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2)提高双语课程数量比例

4.继续强化公司产品过程管理,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1)促进教学改革成果推广应用

2)健全科研服务教学的管理体系

3)加强创新意识引导

5.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